2022职业发展学术研究立春论坛暨职业研究沙龙(第11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2.2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职业开发与管理系、劳动经济学会职业开发与管理分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主办的2022年职业发展学术研究立春论坛暨职业研究沙龙(第11期)于2022年2月8日(星期二)晚上19:30至22:00借助腾讯会议的线上途径顺利开展。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职场三十五,到底怎么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孙健敏,依文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韩海霞,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辛迅分别做主题演讲。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主持论坛,助理教授金秋萍、副教授于坤、教授王桢分别对报告作了点评。来自全国160多位职业开发与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的教师、研究生和企业实践者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image.png

韩海霞女士的报告主题为“职场35岁晴与雨”。韩女士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随后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作为hr从业者所接触到的案例,韩女士总结了应对职场35岁现象的三个要点和两组关键词。三个要点包括:第一,自我探索,有能力生活,对知识、技能和才干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第二,当我们职业把自己置于高势能的圈层,突破原有的圈层不断升级人脉圈,保持自我的开放性和协同性,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链接的可能性;第三,变被动为主动,变钝感为敏感,保持职业敏锐度。最后两组关键词分别是“悦纳和相信”和“复盘和反思”。金秋萍老师就瀚海霞女士总结的经验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回应和对话。

辛迅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it业“35 ”员工何以走出职业焦灼:重塑的力量”。辛迅老师首先对“35岁 ”焦灼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35岁 ”员工焦虑的内容、本质及其背后的个体和环境因素。接着,辛迅老师结合压力-评价理论、资源保存理论以及选择-优化-补偿理论等理论,探讨了包括工作重塑和职业重塑在内的“重塑”策略在应对“35岁 ”焦灼中的价值。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辛迅老师以人-环境不匹配的学术概念界定“35岁 ”焦灼现象,并以两个实证研究检验了“重塑”策略解决人-环境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性。于坤老师就辛迅老师报告中的理论与概念的整合、主体与受体叙事线的逻辑延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孙健敏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三十五岁的是与非”。孙健敏老师首先对35岁现象进行文献回顾,指出其有较久的研究历史,并且在不同领域中概念存在差异。接着对三十五岁现象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需要从多层次对相关年龄阶段人群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在理论回顾基础上,孙健敏老师从年龄角度切入,提出个体有六个年龄类型,分别是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数字年龄和虚拟年龄,并提出年龄与工作态度、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孙健敏老师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多维度决策,为更好应对目前的三十五岁职业发展现象,需要从制度和人两个方面进行改变,需要明确立法、严格执法、转变观念、端正意识。王桢老师就孙老师报告中的年龄效应和应对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讲座的结尾,周文霞教授对嘉宾的精彩分享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论坛的目的、举办形式、未来展望等进行了介绍。此次学术论坛展示了职业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推动了前沿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传播,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