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yb体育app官网
2023年4月1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成功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孟灿文、智联招聘集团、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58同城招聘研究院、滴滴发展研究院、美团到家公共战略中心、阿里研究院、北京民生智库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和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育辉、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郭瑜,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丁大建、耿林、黄伟、陈轩等学者和研究生、博士生5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王非主持会议。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作了题为《2023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2023年一季度整体就业形势,并对2023年二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预测,然后对分行业和职业、分区域和城市、分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就业情况展开了讨论。相较2022年四季度,2023年一季度cier指数下降,且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基于计量模型的预测显示,在趋势因素、周期因素和季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3年二季度cier指数预计将高于2023年一季度。分行业和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间就业景气极化程度有所缩小,专业服务/咨询、娱乐/体育/休闲、中介服务等行业就业景气程度相对较高。分地区和城市来看,各地区和城市的cier指数低于上季度,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升有降。分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大中小微企业cier指数依次递减,环比和同比均下降,其中大型企业环比和同比下降最明显。本季度各类性质企业的cier指数均低于1,国企最低。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莺燕作了《苏州工业园区2023年一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该报告首先介绍了2023年一季度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指数情况。在需求方面,2023年一季度需求指数为3707%,环比下降0.46%。在供给方面,2023年一季度供给指数为491%,环比上涨1.87%。在求职匹配方面,2023年一季度园区人力资源匹配指数为57%,同比下跌3.39%。该报告进一步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和趋势。在企业流动率方面,2023年一季度园区企业整体离职率为7.79%,较同比环比均有下降。在加班时长与年终激励方面,电子信息产业2022年四季度加班时长高于其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存在较多长时间加班的员工;企业年终奖金发放更为谨慎,除软件集成和人工智能行业外,大部分园区企业2022年终奖发放月数均低于2021年水平。在企业应届生需求与校园招聘方面,应届生招聘人数约占整体招聘计划的18.2%,低于往期水平。在生物医药方面,园区生物医药行业目前处于低迷期,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选择保守谨慎的生产策略和人头冻结维稳的人力资源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熊督闻介绍了基于58同城招聘平台数据撰写的《2023年第一季度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蓝领指数创季度新低,月度指数也均为同期最低值,主要受季节性因素、疫情冲击、宏观经济周期三大因素影响。从行业来看,接触型服务行业在本季度受到的冲击更大,在疫情影响过后有望迅速反弹。从职业来看,疫情期间新就业形态供给持续保持强劲,但其就业质量变化情况仍值得研究。从地区来看,各地区蓝领指数下降明显,均受到显著需求冲击。从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在遭受外部冲击时的抗风险能力更弱,职位创造能力大幅削弱。后疫情时代经济运行将逐步恢复正轨,周期性失业的影响将会减弱,因疫情流动限制导致的失业也将消失,但结构性失业问题仍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如何衡量并监测结构性失业的水平,以及新技术对就业的不确定性影响,未来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报告了《2023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分析》。报告认为,2023年一季度在疫情政策放开、经济产业复苏、求职供给攀升等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仍处于低位,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从总体来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持续走低。从供需两端变动来看,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在逐月上升,表明疫情放开之后经济回暖也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多;高校毕业生供给人数增多,春季求职提前,在2月份供给人数明显上升。分行业来看,本季度专业服务/咨询业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等新型制造业的就业景气指数有所下降,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供需失衡,本季度景气指数有所回落。分区域来看,东部和东北就业景气指数较高,西部则较低。分经济圈来看,珠三角、长三角景气指数较高,而京津冀相对较低。分城市来看,三线城市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一线城市指数相对较低。分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本季度不同规模企业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均处于低位,中小型、大型企业就业景气指数较高,微型企业相对较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就业景气较高,国有企业就业竞争尤为激烈。建议激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造岗位和吸纳就业的能力;发挥校园招聘、网络平台招聘、直播招聘等多元化招聘方式,提高匹配效率;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保障机制;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构建不同学历的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引导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2023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劳动经济系教授赵忠认为当前劳动力市场活力在增强,供需两侧都呈现增长态势,但供给侧相对需求侧增长快,特别是需求侧可能面临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滞后效应等因素,短期内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尤其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就业。从中长期看,经济基本面的增长必然推动就业趋势向好。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公关总监王一新基于智联招聘数据,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最新就业信息进行了补充介绍。他们指出灵活就业岗位的供需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大量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群体转向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呈现就业比例上升、国内升学比例下降、整体求职节奏前移、求稳心态突出等特点。
58集团招聘研究院院长何桢基于招聘平台的数据分享了2023年一季度就业市场分析情况。企业信心整体有所恢复,但招聘需求恢复进度有待加快,不同行业、地区、企业规模的景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整体就业压力较为严峻。
滴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萌基于滴滴平台的数据对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补充。她指出,新就业的反弹是比较明显的,在经济稳步恢复的背景下,新就业群体呈现出较强韧性,能够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美团到家公共战略中心高级专家李显基于美团的数据分享了以骑手为代表的平台就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社会经济价值日益显著,平台企业对稳定就业和实现新增就业目标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与研究中心高级专家缐伟华分享了基于餐饮外卖平台对骑手的数字调研。她发现,2023年一季度,骑手的注册量仍明显增加,平台就业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北京民生智库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就业调查研究中心经理王莺详细介绍了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保局7000家企业用工监测情况,包括企业增员和减员季节性波动特点明显,3月用工量比1月、2月有所回升,企业用工形式更趋多样,且不同行业呈现不同情形。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提出,在数据分析层面,未来能够考虑在剔除季节因素后再进行数据比较,尝试用已有多年数据测量就业指标的滞后性、同期性或预见性。
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挂职)、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李育辉从人力资源专业角度分享了基于职场人群调研的几点思考,发现当下青年就业群体对职业安全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在计算就业指数时需要注意多类职业身份人群的信息统计问题,提出未来需要关注年轻群体的职业技能需求变化。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社会保障系教授郭瑜认为目前就业形态有所好转,一定程度上呈现“供需两旺”的上升趋势;但也要注意逆周期调节过程中稳增长与稳就业之间的非线性非对称关系。她从社会保障学科视角简要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副教授黄伟从劳动关系专业角度阐述了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提出要更加关注和谐劳动关系和劳动力错配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巫强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区分现象背后的短期行为和长期趋势,从而更好地解释当下观察到的现象。
北京林业大学讲师、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玉梅指出当下青年群体存在慢就业不就业现象,可能影响实际就业紧张状况,同时建议未来增加大学生群体学历细分指标,并关注新就业形态对实际就业状况的反映情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晓曼从求职者视角和企业视角分享了关于供给测度的思考,还提出未来可以增加“两后生”就业变动指标,并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的冲击情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张成刚分享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市场观察情况。他认为当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且主要矛盾是劳动力需求下降,而非结构性矛盾。
会议最后,曾湘泉所长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表示,总体来看,就业市场低位运行,尽管三月数据显示微弱好转。从研究角度来看,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关注:一是要注重长期因素的研究,包括人口变化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等;二是要加强相关数据的分析,比如时间密度的强化、就业指标的细分等,进而提升分析的层次;三是要完善当下监测体系,呼吁各方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从而把指标做实做细;四是扩大研究内容、增加专题研讨,深入解决关键群体就业问题等。
(文图:沈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