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renmin university-yb体育app官网
2023年10月7日至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国际劳动组织(glo)共同组织的第六届ruc-glo 中国劳动力市场年会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成功举办。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16位学者报告了最新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与国际劳动组织主席klaus f. zimmermann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赵忠教授指出,本次年会恰逢劳动人事学院建院四十周年,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劳动人事学院,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klaus f. zimmermann教授回顾了与劳动人事学院的长期学术联系,并向劳动人事学院对本次年会的精心组织表示感谢。开幕式结束后,会议正式进入学术交流环节。
上午的主旨演讲由赵忠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张俊森带来题为“aging in a dual economy: urban aging, massive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二元经济中的老龄化:城市老龄化、大规模人口迁移与农业发展)”的主旨报告。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老龄化没有导致城市采用工业机器人或其他自动化技术。相反,城市老龄化加速了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并抑制了企业创新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地,城市老龄化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加速了农村部门向资本密集型农业的转变。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来自浙江大学的张磊教授主持。首先,中国人民大学翁茜副教授分享了题为“how many others apply for the jobs i am applying for?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 on job search(有多少其他人申请我正在申请的职位?劳动力市场竞争感知对工作搜寻的影响)”的研究。作者们采用提供求职信息实验的方式,分析劳动力市场竞争感知对工作搜寻的因果影响。研究表明,求职者的求职努力程度和他们转向其他非首选职业的倾向都不会受到这些干预信息感知的影响,而这种令人惊讶的行为反应是由当前就业的求职者驱动的。
接着,张磊教授分享了题为“understanding trends in chinese skill premiums, 2007-2018(理解中国技能溢价趋势,2007-2018)”的研究。研究发现,2007年至2018年间,认知技能的总体回报率几乎稳定在10%,而高等教育回报率却急剧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较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较高,但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与此同时,较发达地区的认知技能回报增加,而较不发达地区的认知技能回报则下降。
最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邹先强助理教授报告了题为“robots as guardians: industrial automation and workplace safety in china(机器人作为守护者: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作场所安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场所,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地,作者从“非就业”,“资源重配”与“职业内安全提升”三种渠道进行了解释。
10月7日下午的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赵丽秋教授主持。国际劳动组织主席klaus f. zimmermann教授带来了题为“publishing in research journals at the times of ai(人工智能时代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国际期刊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的选题要求、影响因子变化与编辑出版等基本情况并就当前论文发表中使用人工智能的现象发表看法。他认为,在写作发表与编辑出版中,应区分轻度人工智能使用与深度人工智能使用。轻度人工智能在学术发表中应符合学术规范,而深度人工智能则不宜在当前的学术发表中使用。
第二场学术报告中,来自暨南大学的薛森副教授分享了题为“building hope for the poor(为贫困人口建立希望)”的研究。他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精准扶贫时期的“住房安全保障项目”,发现了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家庭总收入,尤其是农业收入与商业收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居住条件改善的效果在受教育程度较高和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对于最贫穷的人,需要其他补充政策来加强改善住房条件的效果。
接着,来自复旦大学的左雪静副教授报告了题为“privatization to inequality: how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restructures the urban labor market(私有化导致不平等:中国国企改革如何重构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研究利用双重差分法和事件研究设计来识别改革的因果效应,结果表明,中国20 世纪90 年代末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重构城市劳动力市场。
最后,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张皓辰分享了题为“marketization, family risk sharing, and entrepreneurship(市场化、家庭风险分担与创业精神)”的最新研究。研究强调了中国经济转型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创业机制,即家庭中有成员在国有部门工作的作用。研究发现,国有部门的工作通过家庭风险分担促进了私营部门企业的发展,而这种效应主要是由丈夫而非妻子的创业决定驱动的。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胡枫教授主持。首先,他报告了题为“how gender shapes the labor market impacts ofnetwork shocks(性别如何塑造劳动力市场中关系网络冲击的影响)”的研究。利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每年在高校公开招聘“流动编制项目主任”这一事件的外生冲击,研究发现男性从正向的关系网络冲击中受益显著,而女性则没有得到显著收益。如果女性之间的社交机会更多,那么关系网络带来的收益会更加平等。
接着,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x tani教授分享了题为“a western-style labour market in formation? opportunity cost and teaching career choices by gender in china(西式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中国按性别划分的机会成本和教师职业选择)”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远离主要城市中心的教师教学工资相对较高,公立学校的时薪通常更高;第二,私立学校向男教师提供更高的小时工资,但给女教师提供相对更低的工资;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大扩张以来,教学费用有所下降。
下午的最后一场报告来自暨南大学罗唯助理教授。她分享了题为“shaping gender role attitude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on the next generation(塑造性别角色态度:父母职业差异对下一代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家庭中母亲拥有较高的职业地位会显著提升其子女的性别平等态度,子女的婚姻匹配模式也会受到父母职业差异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母亲的思想灌输与平等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更加认同性别平等的重要原因。
10月8日上午,第四场学术报告由浙江大学周明海副教授主持。首先,暨南大学助理教授邹航带来了题为“online education: how interactive teacher intervention improves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在线教育:互动教师干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的研究。研究探讨了在线教育中教师互动干预如何影响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发现将30分钟的在线互动课程添加到纯在线课程中,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考试分数,同时也增加了外向性、开放性和责任感等非认知能力。这些积极影响可以归因于两个基本机制。首先,参加这些互动课程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好的自律和专注力。其次,他们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减少了使用移动设备玩耍的时间。
接着,来自浙江大学周明海副教授分享了题为“hukou identity, timing of arrival, and peer effects of migrant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evidence from china’s middle schools(户口身份、到达时间和课堂上异地就学学生的同伴效应:来自中国中学的证据)”的论文。研究表明,异地学生转入本地学校的班级后,本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认知测试成绩会下降。但如果异地学生较早转入本地,这一负向效应则不明显。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白钰教授报告了题为“impacts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on student educational outcomes, non-cognitive skills, and values in rural china(中国农村单亲家庭对学生教育成果、非认知技能和价值观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2010至2020年间,农村单亲家庭比例显著增加。与非单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学生学业成绩与积极表现较差。机制分析表明,单亲家庭经济社会地位更差,家庭养育期待更小,进而导致学生出现较差的学业与生活表现。
第五场学术报告由厦门大学赵敏强副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金樟峰博士分享了题为“can migration barriers save labor productivit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移民障碍能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研究。研究发现,移民障碍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劳动生产率会提高22%。机制分析表明,生产率的提高源于企业内部绩效工资制度的采用,而非投入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与资本。
接着,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汪雪菲副教授分享了论文“china’s “later, longer, fewer”campaign 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of elderly parents(中国的“晚、稀、少”政策与老年父母的代际赡养)”。研究发现,受政策影响的女性更大概率与她们的年老父母同住,受政策影响的男性则更大概率与他们的年老父母居住在同一社区,且每月看望年老父母的次数以及对年老父母的转移支付有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结论仅对农村家庭有显著影响。
会议的最后一场报告来自厦门大学赵敏强副教授。他分享了题为“china’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mobility barriers(中国的结构转型和流动障碍)”的研究。本文评估了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用地政策与补贴政策的重要性。结果显示,用地政策对农村结构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而补贴政策对城市结构转型与迁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这两项政策均不是决定地区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重要因素。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与国际劳动组织主席klaus f. zimmermann教授进行总结性发言,并对与会学者再次表示诚挚谢意。第六届renmin university- glo conference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