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文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毕业生稳就业的关键是什么?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结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破解?围绕相关问题,中国之声记者孙鲁晋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
去年我国圆满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但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就业统计数据显示,16岁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较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中的青年,主要是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群体,而信息不对称、经验不足等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普遍原因。
曾湘泉说:“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年失业率高实际上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因为就业市场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找工作时,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匹配有一个过程,通常会造成‘摩擦性失业’,就是我们说的信息不对称。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就业市场,还有一个问题是工作经验不足,也会对失业率造成一定影响。”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首次超过1000万人,创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曾湘泉说,这一群体就业难的现象,除了毕业生规模持续加大,就业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应引起重视。
曾湘泉表示:“90后这代人的生活状况及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就业预期比上一代人要高,保留工资在上升,这也出现了不少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
就业总体形势稳定,结构矛盾突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超过4000万,劳动供给总量持续减少。近日,人社部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销售员、餐厅服务员和商品营业员。与2021年第三季度相比,本期“排行”反映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一方面是青年的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日益加剧的招工难,曾湘泉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曾湘泉告诉记者:“招工难在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尤为突出。制造业招工难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宁愿当白领少拿工资,也不愿意当工人。制造业现在就业吸引力在大幅下降,当然目前多数制造企业的工资收入低,的确也不具有竞争力,加之缺乏职业保障和上升通道等,也进一步加大了制造业的招工难。虽然就业的总体的形势是稳定的,但是结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
今年,我国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为顺利完成目标,政府表示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减负稳岗措施落实,关注和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曾湘泉建议,在通过高校教育层面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破解就业结构矛盾,还需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背景的变化,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曾湘泉说:“在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供给趋紧、人工成本必然上升的大背景下,一个趋势就是机器替代劳动。所以从制造业来讲,要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研发体系,智能制造可能是一个趋势,也就需要一流的人才,包括一流的生产工人。改变现在就业结构矛盾,对人力投资才可能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制造业的吸引力,这是稳定现有制造业就业队伍规模的方向,也是吸引大量的应届毕业大学生进入制造业、高质量服务业的根本。”
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大龄劳动者数量增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他们的就业难度也会加大,从而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曾湘泉认为,未来应不断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考虑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培育新动能。
曾湘泉建议:“把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结合起来,要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的指导服务。”
音频链接:
(总台央广记者 孙鲁晋)
(编辑 陈宇)